我的余生就是你的葬礼:读2024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少年行(Human Acts)》
李华芳 | 匹兹堡大学
1,
我不是很满意现有的一个中译本(尹嘉玄译《少年来了》),我读了前面几句,觉得有些不是汉语该有的样子。如果你有兴趣,你可以找来看看。
但因为不懂韩语,所以最后还是只能读英译本。读完一个感慨,韩江获诺奖,要感谢英译者。
中文是我的母语,我对英文的文学作品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疏离感。但这个英文译本里,我读出了质朴的华彩,平铺的曲折,隐忍的激荡。
而且英文Kindle版的封面设计真的太好了,两颗子弹,呼应了第四章里提到的一人两颗子弹。据称全斗焕军政府决定镇压光州事件时,给军人发了80万颗子弹,而光州一共才40万人,正好一人两颗。
2,
《少年行》到底是本怎样的书呢?知晓中国89事件或者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生平的人,一定会对这本书有共鸣。
这部小说写的是东昊,东昊的好友正代,编辑,囚徒,裁缝,和东昊母亲从各自角度展开对光州事件和因此逝去的少年们的回忆,时间从1980年跨越到2010年,最后是作者自己写在2013年的回顾。
在《少年行》一开始,少年东昊在尚武馆里帮忙记录死者信息,协助家属来认遗体。东昊有一个小本子,记下遗体性别、目测年龄、衣着配饰等(假定还可以辨认的话),然后编号,再将编号写在另一张粗糙的便条上,用别针别在遗体胸前。这些信息再由振秀誊抄到外边的墙报上,以便家属辨认。如果家属看到或听闻信息寻来,东昊就引导他们到遗体前进行确认。哀嚎、寂静、痛哭、再寂静,交替成了东昊的工作。
安放在体育馆的棺材,每一具里都躺着一位先行一步的少年。每天都有新棺材送来。
在东昊视角的最后,东昊想着如果躺着的遗体是好友正代,那摇曳的烛火是不是因为灵魂在煽动翅膀?东昊说自己会逃,但“绝不原谅任何人,包括自己。”
3,
《少年行》紧接着就是用正代灵魂的视角来记录光州流血事件。
正代的灵魂看着自己的尸体被抛上军车,第一次看见自己阖上眼睛的陌生模样,想搞清楚出军人到底为什么要开枪、为什么要杀我、又为什么要杀姐姐。这连串的追问贯穿了这一章,但没有答案。
4,
接着是编辑恩淑为了保护译者而被警察打了七记耳光,因为警察想要知道译者信息。译者是一位被通缉的异见人士。恩淑为了忘记这七记耳光,反而是陷入了层层深入的回忆里。
包括提交书稿去检阅科,然后领回被修改得几乎面目全非的书稿。十页引言,一半被涂黑了。正文接下来大约有三十页全涂黑了,到了第五十页之后,似乎是嫌涂黑线太麻烦,整页都被滚筒沾上墨水辗成了黑色。书自然是出版不了了。
恩淑能记起书里所剩无几的句子:
After you were lost to us, all our hours declined into evening.
Evening are our streets and our houses.
In this half-light that no longer darkens nor lightens, we eat, and walk, and sleep.
在失去你之后,我们所有的时光都沉沦暮色。
我们的街道和房子都是黑夜。
在这不再变明变暗的昏光里,我们吃饭、走路、睡觉。——李华芳译
这也是我们熟悉不过的操作了。只不过网络时代,改成了审核不通过,逼着作者挥刀自宫。
5,
然后是振秀的狱友回忆自己和振秀在牢里以及出狱后的遭遇。
钻心之痛来自圆珠笔扎左手,因为右手还要用来写检查。
是振秀让东昊早点回家,也是振秀保护恩淑免遭戒严部队的毒手,但振秀死了。没有死在狱中,却是出狱之后,是自杀。
狱友不明白振秀为何就死了,同样动不动就被拳打脚踢,同样从早到晚被不断折磨,同样熬到了被特赦出狱,为何自己还活着,振秀却死了。
是最终因为对经历过的苦难和尊严,有不同的感受吗?还是因为不能自我欺骗继续活在幻境中呢?狱友没有答案,振秀以死作答。
6,
狱中其实是不堪回忆的。至少对先做纺织厂女工后来做裁缝的善珠来说,太不堪了。
如何说得出自己的子宫被三十公分的木尺戳了数十次,如何说得出自己的私处被步枪枪托撑开,如何说得出自己下体出血持续两年终身不孕,如何说得出自己不能和他人尤其是男人有身体接触,如何说得出自己厌恶自己的身体。
但是忍耐是善珠最擅长的事。
善珠忍着,要见到圣熙姐,见到她,只想说一句话:
别死,千万别死。
7,
东昊的母亲亲手葬了东昊,这少年最终没能逃出来,没逃过戒严部队的子弹。东昊的大哥和二哥见面还是会一直争吵,要是早点在戒严前把东昊这小子拎回家就好了。
母亲从一开始悲伤,到参加受难者家属会抗议杀人魔全斗焕,到在父亲去世后就只是活着,却能想起东昊8岁时说的话“我讨厌夏天,但我爱夏夜。”母亲心是冰凉的,但靠着那些温暖的回忆活着。
8,
《少年行》的最后,韩江解释自己何以被那段历史触动而萌发不得不写这本小说的念头。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惨痛历史,都有不同的回应。
例如这本书里,从不同人的不同视角记录的那些因光州事件而死的少年们,以及围绕那些死难挥之不去的回忆。
不管是以东昊的视角,东昊好友或母亲的身份,还是以编辑,囚徒和裁缝的身份,乃至以作者作为见证者的身份,因为少年之死展开的记忆总会在某一时刻相逢。
有追问,有自杀,有不能死,有活下去。
每个人的痛苦都不相同,但他们在集体心碎中各自寻找希望,这一路也伴随着韩国社会的民主化转型。
小说第一章里,东昊回忆老师教汉字“丽”的写法与含义,想来有所指,是要探究华丽江山背后的代价。
9,
我最后翻译一下第三章里的一首诗,作为本文的结尾。
After you died I couldn’t hold a funeral, so my life became a funeral.
After you were wrapped in a tarpaulin and carted away in a garbage truck.
After sparkling jets of water sprayed unforgivably from the fountain.
Everywhere the lights of the temple shrines are burning.
In the flowers that bloom in spring, in the snowflakes.
In the evenings that draw each day to a close.
Sparks from the candles, burning in empty drinks bottles.
下面是我的翻译:
在你死后,
我未能为你举办葬礼,
我的余生就是你的葬礼。
在你被裹尸布包住、被垃圾车拖走后。
在喷泉水花无情飞溅后。
在寺院灯火通明后。
在绽放的春花和飘零的雪花里。
在日复将尽的夜色里。
在空瓶中摇曳的烛火里。——李华芳译
另外我会把这本书名翻译成《少年行》。因为李白写下: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还能有什么比这更好的记忆。
Han Kang. 2016, Human Acts (Kindle Edition). Portobello Books.
还有,我之前在评论韩江的《没事了》那篇书评《你们爱她直面残酷,我独爱她心底温柔》最后提供了一个关于韩国转型的电影名单,有意思的是,居然有几部电影在豆瓣上消失了。
《出租车司机》,消失了。《1987黎明到来前的那一天》,也消失了。
韩国人都不在意,中国有部分人倒是担心起来了。不当奴才不舒服,非要阉了才行,这的确非常太监思维。
#翻书党人札记 2024年 | 2023年 | 2022年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 2018年 | 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