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ReST小结:见山入海
2024年度ReST小结:见山入海
李华芳 | 匹兹堡大学
每年都会回顾一下自己的研究(Re),服务(S)和教学(T),分享一些我自己一路走来的感想。小结或更广义的写作,都是为了自己。效果主要是疗愈,运动或者其他爱好,应是差不多的效果,原理是相通的。写作若兼有外溢效应,自然是最好,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我看自己这几年的ReST年度小结:2023 | 2022 | 2021 | 2021失败版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很感慨时间的力量,也很感谢自己的坚持。
先说过去一年最开心的3件事:
今年生日的时候,CC熬夜给我做了个生日蛋糕,虽然房子是小儿见贤要求加盖的,但的确是很适合学者的一款蛋糕。因为爱因斯坦说过天下最好的职业是看守灯塔,有钱拿,无人扰,有大把时间做学问。爱因斯坦忘记说的,还有海卷天际风景好,还有恩爱相伴不觉老。
2是:拿到tenure,成为匹大的长聘副教授了。我把这个当做自己学术生涯的再出发,希望能不断推陈出新。(参见《从学生到学者:如何撰写申请终身教职(tenure)时的Research Statement 及其他》)
3是:暑假全家回了舟山老家,度过了自读博士以来最放松的几个月。就是啥也不做,见儿时好友,然后吃吃喝喝。舟山是全中国PM2.5最低的地方,整个夏天也是很舒服的地方。天光暗下来之后,岛上海风吹拂,气温会降到20几度,爬山还会有点热,但在海边走走那是最惬意的了。如果你对佛教有兴趣或者信佛的话,那么普陀山也是一个值得去的地方。但如果没有这个需求,其实海边随便找个地方就很好。浙大应该好好利用舟山校区,高等研究院之类的放在舟山就很好。至少先多到舟山去开会,因为杭州和宁波的夏天都实在太热。特别值得提一句,除了一墙红色书籍,定海图书馆是超乎想象得好。
(见山入海,最美定海。)
数字不说明全部问题,但长期趋势能说明一些问题。Google Scholar会根据online first和正式publication来调整引用数,所以每年的数据最后稍微会有点不同。但还在上升的势头说明自己做得比过去还行。不要和同行比,要和自己比。每有所得便欣然,人生会简单一些。
与2023年相比,总引用数从790次涨到了978次,应该会在2025年突破1000次。这是个以前从没想过的事情,大概是写对了几篇文章,或者是写错了几篇。
h-index似乎最能说明所谓的学术影响力,我自己的愿望是希望每年能增长1,不确定是不是每年都能达成所愿。但2024年从去年的13涨到了15,意味着自己有15篇文章每篇至少被引用了15次以上,感谢学界同仁抬爱。
2024年我不知道和多少人讲过一个提高所谓学术生产力的做法,那就是固定住自己的outcomes那一头的变量,然后认真细致地研究自己的treatment这一头,挖一口深井直到水源源不断。我讲过好几次怎么像写连续剧一样写论文,也是这个思路。
2024年全部算下来发了3篇文章(含被接受的1篇)。以及1篇旧文被收录到1本书里。
第1篇文章是和陆老师合作的Li, Huafang, and Elaine Yi Lu. 2024. “Which Matters More in Coproduction? Political Message, Policy, or Factual Information.” Th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54 (4): 354–76. https://doi.org/10.1177/02750740231213949.
这篇文章是接着Communication for Coproduction往下做的一个直接的尝试,细分不同的信息对合供的影响。我自己的博士论文做的是不同信息对捐赠的影响,而捐赠是合供的一个特例,算呼应上了。
我在《从学生到学者》里也写过自己的研究主线在tenure之前,主要关心的是不同类型的信息(performance vs non-performance information)以及不同的信息渠道(online vs personal experience)对合供和捐赠的影响。大量的工作是在做非绩效信息和个人经验对合供和捐赠的影响。这篇文章的一个结论其实和我在自己博士论文中的发现一致,就是从网上特别是social media上获得的信息,不会影响现实中的合供和捐赠行为。所以不要过高估计网络信息的影响。
第2篇是我发表的首篇真正意义上的纯质性研究,费时两年多,感谢合作者黄娟不离不弃,这篇命运多舛的文章最终在NML发表。Liu, Huangjuan, and Huafang Li. 2024. “When Perceptions Meet Motivations: Dynamic Donation Decisions.” 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n/a (n/a). https://doi.org/10.1002/nml.21634.
这篇文章的open access花了不少钱,但现在可免费查阅。也感谢Lewis的建议,我最后想到了一个过得去的题目,这篇3D论文(Dynamic Donation Decisions)。文章主要是说对环境变化信息的感知,例如timing,以及对组织管理信息的感知,例如fundraising策略,都会影响原有的理性和感性的捐赠动机,进而影响捐赠行为。 在理性和感性捐赠动机基础上,我们发现对环境和组织的感知会进一步影响捐赠动机,形成了四种新的捐赠动机(理性发展、感性习惯、理性投票、感性冲动),进而影响捐赠行为。我们用校友捐赠者和校方募捐者进行了双重验证。免费点击查看原文 https://doi.org/10.1002/nml.21634
第3篇文章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Use of Voluntary Failure Theory: Towards a Future Research Agenda刚刚被Administration & Society接受。上图是这篇文章在ARNOVA2022年的时候获得TIBS section的最佳论文奖的合照,感谢程远带我们玩。(参见《2022ARNOVA参会杂记:找了老师签名,看着学生出山》)
文章如题,就是综述了VFT是如何被使用的,以及不同学者使用不同的VFTs来表达有交叉但不同的意思,最后我们提出未来可供研究的几个方向。以此文向Lester M. Salamon致敬。
第4篇是个意外之喜,就是之前发的一篇JPAE的讲“体验式慈善”的文章被收录到一本书里面了。虽然书显示是2023年,但实际上是2024年出的。纸质版定价太贵,大家看电子版就好。
这本新书的最后一章是我们写的,之前也发过,主要是关于体验式慈善的。这个例子之前在怎么样像编连续剧一样写论文里也反复出现过。这篇收在书里的文章是连续剧的一个续集,讲体验式慈善的长期后果。
之前我们自己的研究是对比课前和课后的效果,那么体验式慈善有没有长期效果呢?以往也有对体验式慈善的长期效应研究,但采用的方法是多年以后发问卷给毕业学生,调查他们的回应。然后基于那一轮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其实并没有一个长期的追踪式的调查,没有 panel data analysis。
而我们这个 JPAE的文章虽然样本量很小,但是首次追踪调查数据,样本不仅包括美国的学生也包括中国的学生。也就是说这是首次系统性的追踪了体验式慈善的长期效果。不过我们发现体验式慈善的效应不够持久,在长期体验式慈善的正面积极效应完全消失了。所以慈善要不停教育,天天讲年年讲才行。
#学术这件事 是去见更高的山,去入更深的海。与大家共勉。
我把讲这个当成是额外的服务。虽然我自己的研究表明不可以对“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影响人类行为”这件事抱有过高的期待,但网络的确是便利了学术传播。过去一年零零总总参与了不少网络活动,特别要感谢央财的景冉兄,UCLA的周敏老师,上海交大的承志兄,华师大的士洪兄,浙大的永东兄,浙江工商大学的郁建兴老师,以及我们匹大的CGM,给了我诸多机会,把自己的研究主题和方法通过讲了一遍。2025年还有不少想和大家分享的,我们找机会聊。
2024年启动了一个新的活动,China Governance Workshop。2024年总共10讲,从宏观制度到微观管理,涉及中国非营利组织和治理的方方面面,回头一看满是收获。(参见《干了一件小事:CGW来啦,关心中国治理,绝对不容错过》)
CGW24:中国欢迎你?海外捐款与国内捐赠,李华芳,12月17日
CGW24: 作为政策企业家的NGO:跨国倡导与一带一路,李慧,May Farid, 10月15日
CGW24: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的影响,叶萌, Andrew Heiss, 9月18日
CGW24:数字化管理如何影响志愿行为,主讲:尹晖,8月13日
特别要提一下优秀的尹晖的同学,作为博士生在我这里访问,不仅勤奋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也一起完成了一项研究,在CGW24上做了presentation,还写就了《国内博士生如何前往美国高校联合培养(万字长文详解如何拿offer、CSC资助、签证、海外生活等技巧,以及研究心法和经验)》一篇惠及其他同学。能和尹晖同学一起工作,实在是我的荣幸。
另外还组织了NPRW2024。感谢Megan和Paloma的大力支持,我们一起讨论了不同数据如何收集以及这些数据如何可以被应用于非营利研究。
2024年秋季开始出任Public Performance & Management Review的副主编,处理了不少稿子。尽管有找不到审稿人的问题(参见《别再嘲笑reviewer 2了,现在审稿人都找不到了……》),但基本上经手的稿件都得到了及时的处理。
今年也是我最后一年担任ARNOVA的publication committee的co-chair。虽然这个出版委员会是提建议性质的,但也尽我所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些,不,提了些建议。
另外,来匹兹堡两年多,见证了Hello Neighbor这个非营利组织的快速成长。短短五六年时间,运行经费从每年30万到每年500万美元,帮助超过三千户难民家庭,为全美65家其他难民服务组织提供培训。能为组织发展提供点微不足道的意见,是我的荣幸。
教学
虽然我对学生能否评价教师是持强烈怀疑态度的(参见《不用太在意学生的教学评价?因为学生知道个屁?还是……》),但是好话总是喜欢听的。
同事建议说,这一条放在年度教学评估中,足矣。
除了年度ReST小结之外,本公号的年度更新系列还有:
结婚周年记(被友圈公认为年度最期待):
结婚18年 | 结婚17年 | 结婚16年 | 结婚15年,相看两不厌 | 结婚14年 | 结婚13年 | 结婚12年,12分满意 | 结婚11年及前10年
翻书党人札记(雷打不动写了许多年):
2024年 | 2023年 | 2022年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 2018年 | 2017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简评(年度朋友圈最佳诺贝尔经济学奖贡献简评):
参会杂记:
最后的彩蛋:
2024年度,有两篇10万+的帖子:
我的确不知道读者居然这么喜欢这两篇文章,当然虽然很感谢你们的阅读,但本公号不会受此影响,会继续吾手写吾心。
更多ReST年度小结:2023 | 2022 | 2021 | 2021失败版 | 2020 | 2019 | 2018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