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者功成名就的正确路径
李华芳 | 匹兹堡大学
1,
学生说我是GSPIA最好的PA学者,但因为我们学院其实真正从PA领域受训出来的学者几乎没有,这个目标倒是不难达成:)我们这里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多。
这篇文章不是分享我的经验,而是20年前的一项研究,并且只是限定在公管领域,所以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局限。
但我“感觉”20年时间不够改变学界,大部分发现到今天还是适用的。并且背后的一些基本原理,其实是普遍适用的。
这个文章《Routes to scholarly succes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Is there a right path?》发表在2004年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第64卷第1期上,主要是描述性结果。
那么到底有没有一条成为成功公管学者的道路呢?Schroeder等人设计了一个问卷,去问当时美国顶尖的公共管理学院的89位学者,要成为一个成功的PA学者,有哪些因素是重要的?在所有因素中,他们让这些回答问题的顶尖学者对每一项从1-7打分,分数越高,重要程度越高,7分就表示最重要。
我大致来讲一下他们的发现,因为整体分数都比较高,至少均值都是3分以上,所以我就挑那些学者打分超过5分的选项来说。
2,
首先,从选择博士项目来说,学者们认为最重要的显然是博士项目的质量 (5.35),以及特定的教授(例如导师, 5.20)。那么有人可能会问了,特定教授好理解,可能和自己研究兴趣相近,比较容易识别,但什么是高质量的博士项目呢?
其实衡量的标准也不复杂,你去查查那个你感兴趣的博士项目最近3-5年的博士毕业生有没有向上place或者至少是同一档次学校的place。举例来说,比如我们匹兹堡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在UPenn找到了工作,那就是向上place了;如果是在Penn State找到了工作,那就是同级place了。
当然事实上,能找到哪怕是向下place的工作,都是十分了不起的。相比于找不到工作的那些博士项目,那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
也就是说,如果你真心读博士,那就不要看学校排名这种虚头巴脑的东西,来点能不能找到工作这种实打实的考虑。
3,
在工作经历的重要性方面,没有什么是特别突出,高于5分的。但值得指出的是,担任行政职务对成为顶尖学者而言,不仅不重要,反而可能起反作用。
4,
从研究角度来看,重要的是要研究前沿议题(cutting-edge issues, 5.28)并且要发表,发表,发表。
值得提一句关于研究前沿问题,肯定不是跟风,今天领导人放个屁,明天你就写出了文章,这种吹捧肯定不是做研究。学者要自重,不要做个肉喇叭。
不管是独作文章(5.52)还是合作文章(5.10),不论是专著(5.94)还是合著(5.33),都是重要的。毕竟发表是硬通货。
值得指出的是,这个选择上面就体现出年代差异了。可能传统的政治学目前还是看重出书的,但就公管而言,我自己的感受是没什么人在乎出书,文章更重要一些。当然出书肯定不是坏事。
至于各个学会而言,讲自己的研究有用(5.41),担任学会领导人(5.20)和期刊编辑(5.60)也有用。这里说的编辑,更多是指主编。
那么发表在哪里呢?那时候期刊的排名和现在的确有很大的不同,但有些顶刊是一直在的。(参见《排名何其多,该信哪一个?》《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Scopus,衡量影响力究竟该用哪个?》)
5,
就研究经验而言,把握研究机会(5.31)和研究前沿问题(5.40)始终是重要的。
但我主要想说另外三项,首先是获奖(5.05),其实是重要的同行认可。对于博士生而言,在生涯起步阶段,如果能够获得本领域的专业学会的博士论文奖,那会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参见《6位华人非营利学者的获奖博士论文》 )
其次是努力(hard working 6.54),这一项是众多顶尖学者唯一打分超过6分的。现在经常听到谁谁整顿职场,或者我们这一辈爹味太重(参见《你比李连江老师爹味还重》),但实际上大道至简,要想在学界不劳而获,离痴心妄想差不多。
哪怕你功成名就,只要一段时间放松,和同行一聊天,就暴露了腹中空空,那就别提多尴尬了。
最后,还要点运气(5.68)。比如我从伟谷州立大学跳槽到匹兹堡大学,就是运气好。
6,
对于我来说,我认为成功学者最重要的有三点:
一是要做前沿研究,推动理论进展。再一次,千万不要做肉喇叭。一次就足以成为一生污点。
二是要努力刻苦。天道酬勤和劳逸结合都是对的,但前者说的是大方向,后者说的是应对日常。只是不要忘记,应对日常琐碎之后,需要坚持回到大方向,那就是要“勤”。
三是需要运气。我拔高运气的重要性,并不是因为我运气还不错,而是提醒一下,天“道”酬勤的道与运气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只是描述性发现,并不表示因果关系。换句话说,成功的学者都很努力,但努力不一定会成功。
事实上,不仅仅是学者。人生中努力没有结果往往是常态,努力然后获得了成功是超常,因为夹杂了运气。
这绝不是说既然努力往往没结果是常态,那就不需要努力了。对于学者来说,努力是常态,不努力只会沦为变态。
Schroeder, L., O'Leary, R., Jones, D. and Poocharoen, O.O., 2004. Routes to scholarly succes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Is there a right path?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4(1), pp.92-105.
这世道想成功不一定非要当学着